本文以「手術開刀」與「肌肉控制」的關係做探討,未意圖取代任何醫師所開立的醫囑,相反的,鼓勵你與主治醫師分享本文之資訊,若欲實施與此所述之資訊與建議,需自行承擔相關風險。
經絡是身心健康時自動運作的系統,是氣血行走的通道。
開刀後有個傷口會不會讓這個通道斷掉呢?斷是一定斷的,都有傷口了。
接著的問題是有沒有辦法恢復正常的運作呢?
通常手術過後的部位都容易有一些硬塊,有人稱之為「筋結」、「氣結」、「沾黏」,更通俗的說法就是「血路不通」塞住了。
從運動本能的角度來看則是一個「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」的故事:
開刀後的傷口部位都會有明顯的疼痛,就算現在已經很多的微創手術,但還是會有一些痛感,
只要動到某些角度、位置就會痛,那大腦就會判斷這裡是危險的,就會不動到這個角度位置,
經過幾次的疼痛之後,大腦就會建立一套新的動作模式,一套避開疼痛位置的動作,
這個動作的變化可大可小。
1.對疼痛反應很大的人:
那就會避開很多角度,本來只有舉手到碰耳朵的角度才會痛,直接避開舉手的動作,因為不動的範圍越來越大,其他的肌肉就會出更多力去支援,開始肩頸容易痠痛、手比較沒力氣,接著腰也開始酸,腳好像也怪怪的,這些反應不會在當下發生,所以就更難發現了,更多的是在一兩年之後。
2.對疼痛反應很小的人:
身體就會細微的調整肌肉使用,所以恢復狀況就很好,恢復速度也很快,就是有一兩個角度怪怪的,因為疼痛而某些部位不敢動作,也是會產生一樣的反應,只是不會像第一點的這麼快跟影響這麼大,可能會延遲到五到十年才會有些反應及不適,但就會一直反覆發生而不會根除。
3.對疼痛沒有反應的人:
覺得這些疼痛是正常的,就沒有改變其動作模式,這種人就會有兩種發展,一種是術後恢復極快也沒有復發相同問題,其實大腦一直在微調適應最佳的動作,所以恢復極快也沒有復發,一種則是開刀完全沒用,沒有任何改善,因為大腦沒有任何改變,一直用一樣的動作在做。
在運動本能的角度上來看,身體是有自我恢復能力的,可以參考自癒力的文章,關鍵在於「肌肉的控制」,沒在開刀後的三個月內好好的請老師監控,那就容易產生後續不良的效應。
給還在考慮該不該開刀的你
如果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傷痛,那可以先從動作下手,這些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訊號告訴你有些人做了不適當的事,運動本能就是去找出這些動作的問題,並提供最適合你的建議與指導。
給已經開刀的你
就「一定」要找動作是不是有問題,除了可以讓你恢復速度加快,更能減少後續的問題,最重要的是時機,能在術後三個月內儘早開始那就能協助更好的恢復。
若有發現疑問或是建議、更新更完整的意見,歡迎提出,讓我們一起為健康科學努力,而內容許多現象都是經由實務指導學生反應的紀錄而得,透過思辨進而推論其原理及過程,若有任何醫學新知歡迎交流討論。
歡迎轉貼、分享,請註明出處新莊易明運動本能工作室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你可能也會喜歡的文章
如果有其他議題或困擾想聽聽運動本能的角度歡迎來這 表單 留下你的議題,可以作為後續的專欄題目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負責人:周科成 老師
Email: eming.somatics.edu@gmail.com
Line:直接加好友
Facebook粉絲專頁:新莊易明運動本能工作室